“学科融合,协同育人”苏州市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会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3月28日,苏州市义务教育段跨学科学习研究联盟举办“学科融合,协同育人” 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会,主会场设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分会场设在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杰女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先生、苏州市义务教育段跨学科学习研究联盟各校领导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活动。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丁杰院长在讲话中强调学科融合与协同育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各校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校家社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同时,她希望各校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整合高校、企业等外部资源,以大思政课和人工智能课程为实践范例,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丁院长立足教育改革前沿,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实践路径。
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金一民分享了平江实验学校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成果。平江实验学校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平江路的重要讲话精神,以 “学习后街”为核心理念,依托平江路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通过构建博物馆沉浸式场域、非遗研习所互动场域和文化体验场域,开发建筑、街巷等四大课程群,形成 96 个跨学科主题项目,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科深度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教授在《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若干问题》讲座中,针对当前跨学科教学实践中 “为跨而跨”、学科拼盘化等误区,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聚焦真实问题解决与大观念建构。他强调需以问题或任务驱动,整合多学科知识形成结构化思维,避免碎片化叠加;同时注重学习方式变革,通过做中学、创中学等实践提升核心素养。吴教授的讲座为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可操作路径,助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与终身学习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

联盟各校骨干教师在主会场开设18节精彩纷呈的小学段公开课,执教学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心理、体育等;20位骨干教师在分会场朝前路实验学校执教初中段展示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道法、地理、体育8个学科。执教老师们充分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他们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巧妙地将多门学科知识相互交融、贯通。课后,各组评课专家组织老师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给予了适切的指导。

下午苏州市义务教育段跨学科学习研究联盟各校领导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长元学斋召开2025年春季联盟理事会议。会议由联盟秘书长陆林珍主持。理事会上,苏州工业园区星湾教育集团、江苏省木渎中学(培东班)、苏州市立达中学、江苏省新苏师范附属小学、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昆山市花桥金城小学汇报、交流了本校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做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最后,理事长谢剑雄书记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此次专题研讨活动,并对联盟各校后期的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紧跟时代脉搏,通过动态学习机制系统掌握跨学科理论框架与前沿实践案例,定期组织校际互访与专家讲座,确保知识体系与教育技术同步更新;二是推进教学改革实践,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以国家课程为根基(落实 2022 版课标 10% 跨学科课时要求),开发校本化项目,采用主题式学习与项目化实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保障改革科学性;三是突破传统教学范式,在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推行 “大单元主题教学”、“跨学科教师协作” 等模式,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为导向,探索 STEM 教育、劳动教育等领域,构建差异化育人体系;四是构建学术成果沉淀机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及学术著作,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与成果报告会促进经验交流,提炼具有普适性的跨学科教育规律。谢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形成“学习 - 实践 - 创新 - 积累” 的完整闭环,推动联盟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本次跨学科专题研讨活动旨在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未来,联盟各校将继续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一校一审:朱建英
二校二审:丁文
三校三审:杜红芳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