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1、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只有成为经济上的需要时,才具有教育的力量。
2、自律和公德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
3、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人对人的责任来培养儿童的高尚公德。这样做的结果,最多只能培养出口唱高调的伪君子。
4、集体主义精神只能靠集体本身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他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立于公民基本的素质高度,来看待智育的重要性。
5、人们需要智育,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狭隘的就业劳动,也不应仅仅是为了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充实的精神生活。
6、教育——这首先是入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 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7、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 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仅深入他 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 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
8、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
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善良情感、情感修养—
—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 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 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 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
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受教育者,这是过着生气勃勃有趣生活得、积极的、独立的个人。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
10、音乐——这是教育者与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 础。音乐似乎能开启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通过听乐曲,感受和赞赏它的美, 就会变得亲近起来。在那只有音乐才能唤起的共同感受出现的时刻,教师才可以在孩子身上
看到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永远不会见到的东西。在乐声的影响下,当心灵陶 醉于崇高的感受中时,孩子会把他的激动和不安都信赖地告诉您。
11、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侯,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 活的一部分。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是教会学生使用知识。
12、通过童话形象,语言连同其最细微的含义就进 入儿童的意识;它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和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段, 也就是思维的生动体现。在童话形象所激起的感情的影响下,孩子学习用语 言思索。没有童话——生动、鲜明而又触动幼儿意识和情感的童话,就不可 能想象有儿童思维和作为人的思维和语言的一定阶段的儿童语言。童年时代的朗读,这首先是对心灵的哺育,是人的 高尚品质对儿童灵魂深处的触动。那些揭示高尚思想的故事总是一点一滴地 将人性倾注到儿童的心里,构成善良的心地。
13、感情丰富是受过德育和美育的人所特具的品性,这一品性表现在他的心 灵易于领会善意的话语、教导、忠告和赠言。如果您想使语言能够教人生活, 想使您的学生渴求善良,那您就要把幼小的心灵培育得细腻和富有感情的敏 感性。在众多的作用于幼小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当居重要的地位。
14、会阅读—— 这意味着对语言的含义和优美之处,对其极其细腻的文采已很敏感。只有当 学生的意识中字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变幻着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 他才称得上是在“阅读”。阅读是孩子藉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小窗子。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 爱,如果阅读没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需要,那么到了少年时期,他的心灵就 会空虚,似乎不知从哪儿来的坏东西就会蓦地出现在他身上。
15、生活证明:如果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 努力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16、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 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 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 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 大的教育力量。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童年时代深深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
17、当生活的快乐和对捍卫了美的人们的感激之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故乡 就会变得无限可爱。在这个融合中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德育和美育的统一。生 活快乐不应该不知忧患。有的教师认为,讲述为社会主义社会自由公民的幸 福而遭受苦难、悲伤和付出牺牲的种种事迹会使孩子们的快乐蒙上阴影,这 是十分错误的。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在讲述先辈 以多大的代价换来他们童年的快乐之前,应当使孩子们看到大自然的美。要 让遥远童年中的有关这小小角落的回忆,在孩子们心中保留终生。要让伟大 祖国的形象和这个小小角落联系在一起。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