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声合唱训练学》的几点思考
读《童声合唱训练学》的几点思考
------周淼慧
作为学校Dream合唱社团的辅导老师,作为致力于班级合唱的音乐老师,在寒假期间,我针对一学期训练过程中和班级合唱教学中的疑惑与难点,认真研读了杨鸿年教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
音乐教师都深知歌唱是音乐课堂的基础,而合唱是歌唱的高级阶段,怎样引导小学学生在有限的音乐时间里唱会歌曲、唱好歌曲、尝试合作二声部及多声部合唱作品,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路程。这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静下心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从我们教师日常教学手段出发,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的合唱教学之路,踏着这条路越走越远。
音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需要教师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养成良好歌唱习惯的基础上练习二声部及多声部作品,并在学会的基础上较好地呈现合唱效果。通过每周的合唱社团,让课堂上喜爱合唱的学生又多了份选择,多了提升自身合唱水平的练习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合唱能力呢?在杨鸿年教授的理论下,与我校基本情况相结合,我反思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1.歌唱水平参差不齐
小学的合唱教学在比较重视的情况下正常展开推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合唱意识,这批学生到了小学能在合唱教学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性。在音乐课堂中歌唱水平较好的学生也属于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之前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每周开展的各个俱乐部活动,合唱只是其中一项供初一、初二的学生选择,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没有进行正式的学员面试就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新成员需要花较长的时间适应、学习合唱的基本技能,这让合唱队伍的建立到成熟注定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
2.合唱队伍的成员变动
短暂的三年之后小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平日繁忙的学业让他们倍感压力。拥有好声音的不一定学习很好,学习很好的不一定唱歌很好,就在这样的组合下,有的同学在经过了一年的训练后选择了文化科目的学习,初三同学坚持了两年学习后,第三年就不再过来了。初一、初二的学生有的基于每天较多的作业,错过了一次次合唱排练。有的即使过来排练,仍不忘带着作业过来,即使唱着心里也在念着作业题目,排练的效率较低,每次排练都或多或少遇到不同的情况,人员到不齐的现实让合唱排练全员参与成为不确定。
3.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小学阶段,学生们面临着一个陌生而特殊的阶段—变声期。变声期的嗓音保护至关重要。特别是男生的变声期间对自身嗓音的变化关注与不自信慢慢表现出来,这也出现了很多小学合唱队的共同现象,男生队员较少,多以女队员为主,所以导致在选曲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让喜欢唱歌的男生失去了合唱的机会。
4. 排练时间的合理安排
合唱排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周一节音乐课的课堂较少的歌唱时间,让每周一次的合唱社团排练时间弥足珍贵。一个好的合唱队伍必定是花了很多时间进行练习、排练。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得不到好的巩固和提升,那么下节课的不断重复巩固就会成为常态,排练效率下降,学生的积极性就降低,作品的完整呈现成为未知数。
(二)重视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
1.良好歌唱习惯的养成
每一周的音乐课堂,除了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学生的歌唱习惯。在学唱歌曲之前,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吸气吐气,咬字吐字,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时刻提醒学生的歌唱状态。让这种状态成为一种习惯,为今后的合唱教学打好基础,而不至于在合唱教学初期,教师仍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如何正确歌唱,在改正他们的演唱习惯上消耗过多时间。
2.教材合唱曲目多尝试
音乐教材上涉及到的合唱曲目要多勇敢尝试,根据学生的歌唱水平可以做一定的修改、创编,从而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勇敢尝试,体会合唱的魅力。让学生觉得合唱在课堂上是很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体验,对合唱不再恐惧,慢慢地增强了歌唱的自信心。
(三)关于合唱训练的要求
合唱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教师专业的指导训练,训练期间,教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的组织合唱队进行专业、常规的合唱训练。在合唱基础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合唱中的呼吸训练
(1)单纯的呼吸训练
从生理角度上说,歌唱的原动力是气息,正确的呼吸不但是歌唱技巧的基础,而且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就是这个道理。呼吸训练除艺术要求外,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吸气量、控制机能、气与声结合的正确比例关系。训练要领:吐气时切忌抬肩、缓吐时逐渐增加停顿次数,每次停顿不超过6秒,否则会引起肌肉及精神的紧张,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效果将适得其反。
(2)结合练声乐句的呼吸训练
在更多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练声乐句来进行练习,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不同唱法来决定吸气状态及吸气量。引导学生进行均衡呼吸的发声练习、跳音的气息控制练习、长音的呼吸练习。
2.合唱中的发声训练
(1)正确的起声训练
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在歌唱中起声分为硬起、软起两种。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吸气并稍做停顿后再发短音的练习、在训练无乐音哼鸣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有乐音的单音断唱练习。在练好单音断唱的基础上,进而再做旋律断唱。当级进的旋律断唱练好后,便可以用分解和弦的旋律断唱,或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旋律断唱或半断唱。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加入和弦断唱,以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感觉。
(2)起声与气息的关系
软起是在保持激起的气息紧张度下进行发声,只不过在起声前用缓吸气的状态,而发音后仍需继续保持吸气状态,让声音徐缓而出。练习时,要让学生体会犹如小溪流水般流畅自如,不要有任何强弱变化。正确的起声应该做到:用吸气的状态发声、有气就有声、找到气与声的比例。训练学生具有在气息的支持点上进行的力度、音区、音色与声带张力之间比例厝的调整能力。
3.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发声离不开呼吸,同样,发声之后更离不开对共鸣器官的运用。共鸣训练时采用两个最好的方法:一是弱声唱法,弱声唱法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学生能自然地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先有声音的想象,养成准备好后再歌唱的良好习惯。二是哼鸣唱法,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震动感,好像声音时从鼻子上端发出似的,然后慢慢张开唇部来唱母音。
4.音准与节奏的练习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好的音准来源于基础训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技巧。先让学生了解小字一组中的半音阶和全音阶的度数,进而加以掌握,再对他们进行一些与教材相结合的视唱和练耳的训练,通过一段由浅入深的训练后,学生的音准能力逐步提高。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的艺术,节奏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所以培养准确、独立的节拍感和节奏感对音乐表现十分重要。
5.声部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合唱歌曲的声部和训练是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声部的均衡、和谐音色的统一起重要作用。可以采取由简入繁的教学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能力逐步进行提高。实践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部训练,然后对所学合唱歌曲进行对比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对和声效果的感受,又培养学生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和声的美感和合唱的丰富表现力。由于这个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声部的训练时安排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四)校内外活动多参加
每届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舞台上,总能看到一个个优秀合唱队伍的精彩表演,这是每个合唱团经过长期努力练习的结果。日常的排练环境与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歌唱,呈现的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要多争取在舞台上锻炼的机会。校内的艺术节、合唱节,再到校外的各种合唱比赛,多在不同的舞台上感受合唱表演的魅力。每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对于小学生来说弥足珍贵,能够开阔眼界、了解更多优秀的合唱作品、学习优秀团队值得借鉴的方面,在不断地挑战、学习、练习中成长。在演出、赛后指导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总结,面对失败要善于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练习中加以改进。
(五)指导教师的相关工作
1.设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尤为明显和突出,我们首先要注重组织工作,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有影响力和亲和力。针对队员们的现状,指导老师要及时交流各自的想法,为合唱队的有序发展做出明确的计划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要有计划(长远计划、阶段计划和课时计划)、有目标(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需要有适合队员实际情况的训练教材,并且有系统性和延续性。
2.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候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争取出去学习的机会,多多取经,跟团队分享最新最优的合唱趋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合唱教学能力。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教学之余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进修,来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这样才能指挥出一支具有高超水准和独特风格的合唱团体。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