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手机版
微信二维码
欢迎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读书沙龙>详细内容

读书沙龙

小学生自主能动学习数学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27 09:48:36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怎样在学习的活动中,帮助小学生逐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实践。

一、以实践促进学生自主能动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数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必须以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去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譬如教学测量物体的体积内容,这是一个相关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对动手操作也是很有兴趣的,教师要充分创设机会让孩子参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进行前期充分的准备,例如材料准备,操作分工,难度预设。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比较好地建立起动手实践的兴趣,通过实践,比较顺利地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联系起相关物质的比重,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应有的增强。

二、以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

数学一般而言,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数学,不仅仅需要兴趣引导,更需要学习方法的辅助。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应当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去确定,数与代数的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低年级的学生,中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作为我们数学老师都应当完全需要去“因材施教”。譬如,我们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我们不仅仅就比较简单地以圆柱体之实物去引领学生探究,而应当是通过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之实物的共同呈现,在学生比较具体观察这些实物时,在学生比较具体触摸这样的实物时,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三个具体实物的体积可能相等吗?学生便因此比较积极地进入猜想、验证、分析推理和发现公式的过程境界。而所有的学生无论是猜想、验证,还是分析推理都显得比较意义上的积极,尤其是学生获取到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发展了数学思考,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或者是比较具体的能力。

三、以经验丰富学生自主能动学习。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平时数学学习所积累的经验越是充分,那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就越是感到简单和迅速。我们可以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或者就是已学的数学知识,以达成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学生学习比例,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既有着比较丰富的比例知识方面的内容,学生也有着许多相关比例方面的感性知识。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司令台下,让学生去测一测旗杆的高度,学生也许会对此疑惑不解,旗杆的高度怎可测到?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去稍加点拨,学生不但就有测量旗杆高度的积极性,还完全可以去比较准确地测量出旗杆的准确高度,更为主要的是学生还完全可以利用其比例的相关知识去测量到其他相关高度物体的高度,以形成丰富的经验。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