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半日游 ——星湾学校七12班六一公益行
2020年6月1日,七(12)班同学前往太平镇,追溯历史的脚步。太平镇,古称“荻溪镇”。随着荻溪河潺潺而过,熙熙攘攘间,向我们铺陈开一幅古韵悠长的画卷。
第一站:永思堂遗址
永思堂,一家清代的典当铺子,成了我们第一个落脚点。这家典当铺子的主人——华维屏,是清代一位乡绅。漫步其间,亲近俗常红尘,体味这个朝代市井间的一份清幽雅韵。小小的典当铺分为门面、会客厅和家眷住房三区。门面正朝着小街,正面三门,左右各一门。跨过门槛,穿过门面,直入厅堂。灰石板铺陈,宽敞、亮堂,其后墙正中处,题着一块“永思堂”的匾额,玄底金字,苍劲有力。右侧有一条长廊由门面直通住房,素墙,红木,玲珑窗。窗外假山一二,芳草萋萋。住房有两层,一条狭窄的楼梯直上。
彳亍其间,虽不比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却独有一份平淡与悠然。这是仅存于小桥流水间的温雅与淡定。
第二站:太平禅寺
太平禅寺,南宋建立,最早为王皋次子建造的家祠。明朝时被改作“庵”,当地人称“永里庵”,太平禅寺的名称,是在本世纪初才最后更改而来的。寺前,有一颗银杏跨越了近一千年的光阴轮转,至今仍旧郁郁苍苍地守着这一方乡土。相传,王皋的次子在自家的宗祠门口,亲手种植了两棵银杏树苗,其中一棵长大后枯死了,而另一棵却枝叶茂盛,年年深秋时焕发最醒目的黄色,纷纷洒落,铺满寺前。如今,高大的银杏远远超过了禅寺,于最高处温柔地俯瞰这几经变迁的古镇,沧桑的枝干粗壮,扇叶青翠,深深的纵裂间流淌着岁月光阴,痴痴守望。
八棱红木栏轻轻护起,护起这近乎千年的等待。是时间的厚重深沉,余韵悠长。
第三站:荻溪文化历史博物馆
穿过狭窄的弄堂,越过墙角虫鸣喧嚣,行至文史馆前。跨过门槛,一幅长图映入眼帘——“太平古镇风情图”,画风明丽,笔触流畅,一时间,仿佛得以窥见当时繁华。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街头巷尾,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右侧一小室储石器,左侧展示着“王氏家谱”,上悬一匾额,为宋代岳飞亲题的“王氏世宝”,笔锋凌厉。宋人蔡元定为此谱题记,元人许衡为此谱作跋,可见风光。直上二楼,西折入室,四面大墙记不下王氏抗日的英勇:殷家浜战斗、夏家潭战斗……
据记,日军第九师团于1937年11月9日侵占苏州,吴县沦陷,战争一触即发。根据激烈的征战,终于于1938年秋获得显著成效。在这灰暗的一年中,王氏从未退缩。
这股奋勇不屈的红色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标杆;这种深入鲜血的无畏坚韧,永远值得敬佩与铭记。
第四站:王皋故居
若说小典当铺是市井间的灵动与小雅,那么王皋的故居便是一种典雅与稳重。跨过四门三阶,正对着的是王皋身着正服,端坐于椅上,肃穆庄重。两旁的高柱上题着一联“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上有一大匾额,题“槐荫满庭”四字,豪气万丈。前庭与中庭相连,其间圈出一块四方小地。苔痕蔓上,掩映着青石板路。左右两缸苏铁葱郁茂盛。至中庭,西厢小室,还原了“叶飞与胡肇汉谈判”一事。人物肖像惟妙惟肖:两人端坐于桌前,桌上茶碗俱全。另两人一人弯腰倒水,一人戴黑帽静立。在后,至中庭以北,有一长廊蜿蜒而出,连主宅旁一小房间。廊边有假山劲竹,怪石一二。由中庭至后院,一方悠然闲地。石桌石椅,小台小格。
静饮一杯淡茶,绕齿留香。
第五站:荻溪粮仓
荻溪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荻溪粮仓,在太平老街上临河而立和周边的小桥流水人家融为一体。它是明清时江南储备粮食的社仓民国时期是裕元碾米厂。而如今,粮仓虽已停用,却通过改造巧妙地变成了文创活动展示区。从旧时光穿越而来的古老粮仓魅力依旧,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从此,我们的荻溪半日游正式打上句号。虽如此,但荻溪的余韵会一直萦绕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同时光一起流传下去。
荻溪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